苦吟

:
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
因知好句胜金玉,心极神劳特地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44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夜到渔家

: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渔家就住在江口岸边,涨潮时分江水就漫过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赶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迟迟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远远望去,渔夫似在寻找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fēi)
柴扉: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深:竹林幽深。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我把元夫子你啊,看成为异姓兄弟,天伦相恰。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我本来就对官位爵禄没有兴趣,素来喜欢亲近烟霞风景。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苦恨于世网人情的逼迫,铭心刻骨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松柏虽然寒苦,也羞以追逐桃李那样的艳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市朝之间,岁月悠悠,青春玉颜已经衰老。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所失去的东西重于山岳,所得到的轻于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精魄渐渐芜秽,衰老的体征竞相出现。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我最近得到一个锦囊妙诀,可以使你保持青春。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就是炼吃黄金药,可以成为仙人紫阳的宾客。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万事难以尽得其好处,百年很快就会过去,要抓紧时间。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与你分别以后,我将去东南方,思念你的心情悠悠多是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不要改变修道的夙愿,征途遥遥,贵在持之以恒。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休矣,世事,我归去来兮,犹如洛阳的天津桥头白云飞飘。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qì),素以烟霞亲。
轩裳:指官位爵禄。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zī )(lín)
缁磷:当源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思是: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纯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huì),衰老相凭因。
芜秽:污浊;污秽。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黄金药:道教谓炼丹所得黄金為仙药。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彭衙行

: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想当时躲避贼兵叛乱之初,往北逃跑经过多少艰难险阻。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夜深了还逃亡在彭衙道上,月亮照着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全家人长途跋涉,非常狼狈,逢人难免厚颜求食,窘迫异常。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谷鸟参差啼鸣,一路荒凉,不见有逃难的人还回家。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小儿子故意说要吃苦李,以示自己懂事。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十天里有一半是雷雨天,全家在泥泞中相互牵扶着行走。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既没有御雨的用具,道路湿滑,因衣被雨打湿又寒冷。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有时经过难走的地方,一整天只能走几里路。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只能以野果充饥,以树下当住处。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早上在流水的石头上行走,晚上露宿在山中。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短期逗留周家洼,想出行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孙宰这个老朋友,简直是义薄云天。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在日落昏黑的时候邀请我,点好灯并打开层层门户。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烧热水给我洗脚,还剪纸为我全家压惊。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接着又唤出妻子儿女,大家相视涕泪纵横。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孩子们都疲惫地睡着了,又把他们叫起来吃饭。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他说一定要与夫子你,永远结为兄弟。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腾出房间,安排我一家安然住下。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谁能够在这艰难困苦之际,表露他诚挚的情意。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别来已经满一年了,叛军还在制造灾祸。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怎么才能拥有翅膀,飞去落到你跟前。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2、 张忠纲 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7-80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夜深彭衙(yá)道,月照白水山。
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尽室:犹全家。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chēn)
反侧,挣扎。声愈嗔,声愈大。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cān)
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pān)

既无御雨备,径(jìng)滑衣又寒。
备:工具。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有时经契(qì)阔,竟日数里间。
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竟日:整天。

野果充糇(hóu)粮,卑枝成屋椽(chuán)
餱粮:干粮。椽:屋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wā),欲出芦子关。
周家洼:即孙宰的家。一作“同家洼”。少留: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zhuó)我足,翦(jiǎn)纸招我魂。
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从此出妻孥(nú),相视涕阑干。
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众雏(chú)烂熳睡,唤起沾盘飧(sūn)
众雏:即上痴女小几。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沾:含感激意。飧:晚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岁月周:满一年。

何当有翅翎(líng),飞去堕尔前。
何当,哪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2、 张忠纲 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7-80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真乃“画不能到”。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子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

  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牡丹

: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参考资料:

1、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2、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3、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4、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5、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2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7、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2、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3、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4、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5、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2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7、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2、 吴在庆.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0-1813、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卖花翁

: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卖花翁摘下一丛新鲜的花朵,担入了许府和史府。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东风吹来,不见百花绽放,寂寥空空,心中失落无比,只知百花闭锁进豪门深府。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

和烟和露(lù)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和烟和露:花采摘下的露珠和水气。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这一联交代卖花翁把花送入贵家的事实。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极言其新鲜可爱。许氏与史氏,汉宣帝时的外戚。“许”指宣帝许皇后家,“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两家都在宣帝时受封列侯,贵显当世,所以后人常用来借指豪门势家。诗中指明他们住在宫城以内,当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这后一联抒发作者的感慨。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十分寂寥。“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但诗人不把这愤怒直说出来,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这真是莫大的憾事;可就连这一点憾恨,也无处申诉。权势者炙手可热,于此可见一斑。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婪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之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现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诗那样直叙铺陈,而是以更精炼、更委婉的笔法曲折达意,即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绝句样式的灵活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3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